3月初,正值春耕备肥关键期,市质检所突然接到4家化肥生产企业的紧急委托——为确保农资产品在“3·15”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完成质量公示,需对30余批次新型复合肥开展氮磷钾含量、有毒有害元素等18项指标的加急检测。原本需要7个工作日的检测周期被压缩至5天,而摆在面前的样本数量却是平日的3倍。
"这次我们要打的不仅是技术仗,更是良心仗!"凌晨1点,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实验室的灯光依然明亮,检测仪器的嗡鸣声与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。理化室数名身着白大褂的质检人员正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,桌角未拆封的泡面与冷透的咖啡记录着这场与时间赛跑的"春耕保卫战"。
无机检测室里,90后检测员聂冲已连续值守三夜,他仍一丝不苟地操作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。走廊尽头的样品制备间,党员吕威发明了"四步并行工作法",将样品粉碎、筛分、称量、装瓶流程提速40%。
当第32份检测报告从打印机徐徐吐出,质量控制室里爆发出疲惫却激动的掌声。技术负责人唐静宁翻开检测日志:5天累计检测数据574组,仪器连续运转112小时,全员平均每日休息不足7小时……而更令人动容的是,所有报告差错率为零。
此刻,窗外春雨淅沥,实验室的灯光映照着质检人熬红的双眼。"看到企业群里刷屏的'感谢质检卫士',突然觉得值了。"检测员叶红玲摸着烫伤的左手——那是配制溶液时留下的印记,笑得腼腆。
(上图为试验人员加班出具检测报告)
3月14日清晨,4家化肥企业的产品如期领取"质检合格"的报告,放心将产品发往广袤田野。市质检所大厅的电子屏亮起新标语:"把实验室建在泥土里,把责任刻在数据中"。这群默默无闻的质量守门人,正用科学刻度丈量初心,以技术匠心守护民生。(供稿人: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任学兢)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